“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统觉理论作为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一些教师招聘考试中时常有题目出现。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与课程的知识。
其实最开始“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重要概念。
莱布尼兹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完成。之后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康德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赫尔巴特指出,“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他认为,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这是赫尔巴特非常重要的思想。
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的中心。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