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幼儿资料 >

亚圣是哪位圣人

2023-12-28 18:00:34
中师华图
分享:

 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代表,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汉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后世推崇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五大圣人。

至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学生遍布天下,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都是较早的一批弟子。孔子创设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至圣先师”,故而被称为“至圣”。

复圣颜子,颜回,字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人。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都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生未曾做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论语》一书记录了颜回的只言片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故而后世称其为“复圣”。

宗圣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曾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曾参著有《大学》一书,《大学》是四书之首,因此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颇有开宗立派之意,故而被称为“宗圣”。

述圣子思,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之孙。子思师从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又传给了孟子,与孟子的学说并称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记》当中记载,子思作《中庸》一书。子思在儒家学派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而被后人尊为“述圣”。

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子思。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最后期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一书。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故而有“亚圣”之称。

儒家学派之孔孟

在教育学中常考的一部分知识点就是对人物理论的总结,在中国古代的人物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儒家学派的孔子和孟子,两者虽然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理论上还是有所差别的,今天就孔子和孟子的理论观点进行区分,希望对广大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著作:《论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所写,体现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2.人性观:孔子的人性观是探讨教育工作的基础,其中孔子指出“性相近,习相远”,意思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一样,会慢慢发生改变,最终变成独立的个体。这句话本是带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但是不能说孔子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因为其理论更复杂,还有“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意为上等的智慧和下等的愚笨是不能改变的,而这句话则带有内发论的观点。

3.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但是又认为对于“学”,则“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为只有中性的人才可以受教育,因此“有教无类”是体现了教育平等,但是是相对的,是有范围的。

4.教学过程: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于言而敏于行”,因此,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学-思-行。

5.教学原则: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的教学原则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巩固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6.孔子教育内容的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士轻武士;重社会科学轻视自然科学。

二、孟子:被称为“亚圣”

1.“教育”的词源: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了教育一词。

2.内发论: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与我心”“人心中有浩然之气”“存心养性”认为决定人身心发展的是内在的遗传,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3.教育目的:第一:明人伦,主张“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幼有序,朋友有信;第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第三:孟子认为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丈夫,而培养大丈夫有三大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

4.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思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